作者: 段思宇 [ 隨著越來越多的App“消失”,業內的共識在于,未來銀行App整合將是趨勢,更多銀行傾向于將資源集中投入進一個App中,并以此為依托構建用戶生態圈。 ] [ App的整合,也反映了銀行“財富管理”的升級。即在“留量”時代,銀行不再只單單強調MAU(月活躍用戶),更看重MAU向AUM(資產管理規模)的轉化。歸根結底,銀行零售業務更重視用戶,重視提高用戶留存率,進而做大資產規模。 ] 不同于此前的“多點開花”,銀行App正迎來“瘦身”。記者注意到,建設銀行日前發布公告稱,旗下龍支付App個人版將于12月27日從各大應用商店下線,屆時龍支付App將無法下載,相關功能也不再更新。 建設銀行并非唯一一家對App做減法的銀行,在此之前,郵儲銀行、廣發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等也紛紛整合了旗下多個App,化繁為簡,轉而向精細化運營前進。 這背后,反映了“留量”時代銀行打法上的變化,即將線上線下資源有效整合進個別App中,以客戶思維為導向,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金融服務,進而針對性地提高用戶黏性。接受第一財經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未來銀行App整合將是趨勢,更多銀行傾向于將資源集中投入進一個App中,并以此為依托構建用戶生態圈,這也將有利于銀行開展財富管理。 又有銀行下線App 在運行了五年后,建設銀行龍支付App正式下線。日前,建設銀行發布了一則《關于龍支付APP(個人版)遷移的公告》(下稱《公告》),根據《公告》,龍支付App個人版將于12月27日從各大應用商店下線,相關功能不再更新,后續將逐步關停各項服務,該App將無法注冊、登錄及使用。 同時《公告》提及,龍支付App個人版所有的功能、權益、場景可通過中國建設銀行App和建行生活App中的龍支付模塊繼續使用。這意味著,龍支付App的功能并未取消,只是遷移到了其他App之中。 建設銀行客服人員也對記者稱,“除了龍米手環功能外,龍支付App全部功能均可以通過中國建設銀行App繼續使用,部分功能也可以通過建行生活App進行體驗。” 公開信息顯示,“龍支付”于2016年11月推出,是建設銀行打造的統一支付品牌,被視為同業首個融合NFC、二維碼、人臉識別各種技術,覆蓋線上線下全場景的全新支付產品組合,具備建行錢包、建行二維碼、全卡付、龍卡云閃付、隨心取、好友付款、AA收款、龍商戶等功能。 龍支付App分為個人版和商戶版兩個版本,此次下線的為個人版。至于商戶版,據報道,已于12月24日陸續在應用市場下架,已安裝龍支付上(商戶版)的客戶可以繼續使用至2022年3月31日,后續相關功能可以通過建行企業銀行App、建設銀行龍支付vx公眾號、建行商戶服務小程序繼續使用。 在業內人士看來,建行下線龍支付App并不意外。一方面,隨著市場競爭趨于激烈,銀行整合App功能便于集中資源,精準發力;另一方面,近年來,電子支付功能大幅提升,相關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再加上銀行其他功能越來越豐富,沒有必要單獨發展支付App。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對記者稱,以往銀行是以產品為核心,比如,單獨的產品對應單獨的入口和系統,這就使得銀行App較為多樣,出現了信用卡App以及支付App等。 “但現在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客戶對使用體驗有了更高要求,如果一個銀行有多個App,相互之間也未打通,就會給用戶帶來很大的不方便,同時也無法準確知道用戶在某個銀行整體的資產負債情況,不利于銀行財富管理的推進。”曾剛說道。 下架了龍支付App后,建設銀行旗下的App仍有十余個,包括善融商務、建行班克、勞動者港灣、建行慧懂你等。實際上,在建行之前,已有郵儲銀行、廣發銀行、興業銀行、浦發銀行、平安銀行對旗下手機銀行App進行了“瘦身”整合。 具體來看,郵儲銀行表示,12月22日起,該行郵儲生活App全部服務停止,后續服務在手機銀行App中提供;12月18日,廣發銀行停止廣發直銷銀行App服務,將相關功能遷移至廣發銀行App;8月27日,興業銀行終止興業企業銀行App服務,相關功能已遷移至興業管家App;更早之前,光大銀行于去年7月將旗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