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創投大佬汪潮涌“失聯”背后: PE+上市公司模式或加速消亡 灰色資本運作遭遇最嚴監管 12月16日,汪潮涌“失聯”傳聞,震驚整個創投市場。 有媒體報道,私募股權市場知名大佬級人物——信中利創始合伙人汪潮涌(身份證姓名汪超涌)已“失聯”兩周,原因是11月30日他因涉嫌“職務侵占”,已被朝陽經偵帶走。 當日,新三板掛牌公司——信中利終于發布股票停牌公告,稱汪超涌(汪潮涌)失聯的相關情況尚待確認。 資料顯示,現年56歲的汪潮涌是湖北人,15歲考入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19歲進入清華大學成為經管學院第一批研究生,20歲即公派美國羅格斯大學留學,22歲MBA畢業后,先后任職摩根大通、標準普爾、摩根士丹利等華爾街知名機構,素有“華爾街中國神童”之稱。此后他創建了國內V**E機構信中利。截至2020年末,信中利在管基金36只,累計認繳規模161.25億元,在管實繳規模112.01億元。 記者多方了解到,此次汪潮涌“失聯”,或與他一直布局的“PE+上市公司”業務有關。 2016年,汪潮涌舉債溢價控股收購惠程科技(002168.SZ),其16.5億元的收購資金中,約12億元是信中利通過“招商財富”資管計劃募集道德資金,3.15億元則由信中利向北京恒宇天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12%的年化利率拆借而來。這意味著他只用約1億元本金,撬動了16億元并購資金收購這家上市公司。 但是,汪潮涌一直未能向惠程科技注入優質資產進行業務重組,導致惠程科技業績不佳,股價連年下跌。這也導致汪潮涌的資金周轉壓力與日俱增。 2020年,信中利發布半年報披露,信中利一年內到期的負債,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其他應付款等,高達16.4億元。 2020年12月底,北京信中利普信股權投資中心(有限合伙)持有的69萬股惠程科技股票被江海證券平倉。 今年1月底,因觸及融資融券業務合同中約定的維持擔保比例的最低標準,汪潮涌旗下中馳惠程持有的1422萬股惠程科技被首創證券平倉,占公司總股份比例1.77%。 5月份,惠程科技發布公司控制權擬變更的公告,稱重慶綠發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將成為公司控股股東,標志著汪潮涌多年的PE+上市公司資本運作布局或已“黯然收場”。 “在汪潮涌杠桿收購惠程科技5年期間,他是否在資金借新還舊,運作項目注入上市公司過程存在違規行為,目前需要等待相關們調查才能得出結論。”一位PE機構負責人向記者指出。一直以來,PE+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存在著諸多灰色地帶,比如上市公司大舉溢價收購外部資產背后,不排除存在著某些內幕交易;PE機構在包裝美化項目財務報表,虛高項目估值裝入上市公司時,不排除會存在某些利益輸送交易;此外,有些PE機構個人與上市公司還會提前買入上市公司股票等待資產注入利好消息出現,獲取相關高額投資回報。 “事實上,這類操作往往以上市公司與收購項目簽訂業績對賭協議進行包裝,從而掩蓋項目高估值溢價注入上市公司,實現利益輸送的真相。”他指出。 記者注意到,隨著近年相關部門對PE+上市公司操作模式加大監管力度,尤其是上市公司資產注入采取極其嚴格的準入門檻,這類灰色操作空間大幅收窄,也令越來越多PE機構紛紛撤出PE+上市公司模式。 此外,有創投機構人士向記者透露,此次汪潮涌“失聯”,或與其收購惠程科技期間的資金違規占用“相關”——在此前募集資金杠桿收購惠程科技控股權時,汪潮涌或向出資方承諾“資產注入的最后時間”,但過去5年以來,惠程科技一直未能實現業務大幅度重組且股價下跌,導致出資方認為汪潮涌在募資時存在“欺詐”,導致相關部門介入調查。 多位創投機構人士直言,汪潮涌“失聯”事件,或加速PE+上市公司業務模式的“退潮”。畢竟,隨著金融監管趨嚴,這種缺乏透明度的資本運作不但失去賺錢效應,還可能成為相關部門重點打擊的“灰色地帶”。 (作者:陳植 編輯:林坤)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