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生活在曹縣電商村 ![]() ![]() ![]() ![]() ![]() ![]() ![]() 曹縣火了。 距離縣中心20多公里外的大集鎮是曹縣有名的電商村聚集地,也是全國最大的兒童表演服加工銷售基地。全鎮共有網店18000余家,表演服飾有限公司近3000家。 在這里,從不缺乏新入局和想入局的人,有人不遠千里來進貨,也有人參觀拜訪學習經驗。人們好奇,十幾年的時間,一座北方小城如何將電商產業做得風生水起,電商如何改變鄉村,又如何改變鄉村里的人。 網絡上的人們一邊好奇一邊調侃,而真正生活在曹縣的人們,也同樣過著熱火朝天的生活。 “在外東奔西跑 不如回家淘寶” 沿著萬桑路主路一直往南,就來到大集鎮,在街道兩旁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商鋪,布料切條、繡花輔料、襯布廠、電動車、物流、電腦維修等。 街道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塊路牌,上寫著“在外東奔西跑,不如回家淘寶”的宣傳標語,電線桿上也貼著各種招聘網店運營和美工修圖的廣告。晌午的大街上不算吵鬧,只有時不時拉著廢布料頭、廢紙箱的三輪車和拉著五顏六色表演服的貨車在街面上穿梭。 沿著大集鎮的主路一直開,拐進丁樓村一家主賣拉丁舞演出服的公司,徐偉趙金平夫妻倆在倉庫里忙碌著,查收訂單、客服回復、找貨發貨,夫婦倆在電腦前和倉庫里來回穿梭。對于以兒童演出服為主打產業的大集鎮村民來說,“六一”就是他們的“雙十一”,這樣的忙碌狀態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 徐偉是山東臨沂人,妻子趙金平是當地人,夫妻二人畢業后便留在煙臺一家汽車零部件廠做銷售和計量,每人月收入四五千,工作相對穩定。去年12月底,在煙臺待了三十多年后,夫婦倆辭掉工作來到大集鎮做演出服網店,趙金平說,她一方面想給正在讀大學的兒子打個前陣,另一方面看到村里其他人生意旺盛也確實有些羨慕,希望趁著年紀還不大能再闖一闖。 趙金平的哥哥和弟弟都在村子里開著規模不小的網店,依托于農村之間的親戚關系,夫妻二人在網上開了店,掛出演出服圖片,和弟弟共用倉庫拿貨,很快就上手了。 窮則思變 轉型開網店 像徐偉夫婦一樣想要盡快入局的人并不少,巨大的市場需求和商機吸引著家家戶戶想賺錢的人。 大集鎮電商辦主任張慧說,2011年她剛來曹縣的時候,大街上只有兩家飯店,其中一家還準備關門了,娛樂場所更是一家都沒有,正是因為曹縣太窮了,窮則思變,所以大家才開始轉型創業。 丁樓村支部書記任慶生是村里最早一批開始做網店的人。2009年之前,任慶生一直在外地做電工,妻子在當地紗廠工作。夫妻倆最初在網上銷售影樓服裝,直到廣東的一個學校找來詢問是否售賣演出服,夫妻倆才發現,演出服的利潤遠遠高于影樓服裝。2010年的“五一”和“六一”,節假日演出活動增多,任慶生夫妻倆的網店生意也火爆起來,二人開始轉型做演出服。 2012年開始,開網店賣演出服的人陸陸續續賺到了錢,大集鎮電商潮開始興起。當地規模較小的家庭網店為了節約成本,會選擇只開網店,然后根據訂單從村子里較大規模網店里拿貨賺差價。就這樣,村落特有的熟人關系造就了村內貨品資源的共享和流通。 大集鎮的電商發展呈現家庭式網店的特點,每個家庭都是一家公司,擁有自己的主打服裝,一旦賣爆一個產品,就能供不應求。但爆款服裝的出現需要日復一日的研究和創新,也需要一定的運氣。 如今,中國平均每賣出十件演出服,就有七件來自曹縣,演出服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多產業發展,物流和輔料產業應運而生,主干街道上飯店也從兩家變成了六十多家。十多年來,被改變的除了村莊,還有村莊里的人。 兒子兒媳創業父母做后勤 下午四點,村莊的街道上開始熱鬧起來,鎮上二十多家物流派出車輛去村子里挨家挨戶取貨,在村莊的部分路口甚至會堵車。 脫離主干道之外的生活,是屬于這個農村原本的靜謐。 兒子兒媳回曹縣創業,徐偉的父母也跟著從煙臺來到了丁樓村,如今在這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給辛苦工作的兒子兒媳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盡管端上飯桌的飯倆人也顧不上吃,但他們還是做得比較豐盛。 已經七十多的老兩口種了一輩子的地,對于兒子的網店和電商事業,他們不懂也幫不上忙,在這里,他們又操回老本行,在網店倉庫外的空地上種上了蔬菜瓜果和海棠花。 “以前我們在老家種花生,這邊種菜籽”。說起如何種下菜籽,徐偉父親說得頭頭是道,面對菜地里的蔬菜瓜果,他也能一一指認出來。談及兒子兒媳一天到晚在忙的網店,他擺擺手說:“我們不懂網上那個,他們不懂地里這個。” 新京報記者 王偉哲 責任編輯:王翔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