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新浪科技 花子健 編輯 | 韓大鵬 醫聯正在經歷一輪混亂,而這也是在線醫療在風口之后的縮影。 “這兩年可能是最后的風口。”一位資深的從業者告訴新浪科技,新冠肺炎疫情是“黑天鵝”,但卻是在線醫療的風口。無接觸問診和購藥,在疫情期間成為普通患者唯一的接受醫療服務的方式,到現在都仍然大受歡迎。 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后,在線醫療重新受到資本的瘋狂追逐,許多在線醫療平臺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或是積極的,或是消極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變化一部分的負面效應開始顯現出來。 而醫聯如今的局面,恰恰是在線醫療狂奔突進后求變的一個縮影。現在擺在大家面前的問題是,如果沒有抓住這一個窗口,那么不知道下一扇窗什么時候開。曾經想加一把勁沖過去,但如今卻又迫不得已踩下急剎車。 醫聯裁員千人,削減三分之二高管 2021年4月,醫聯一封針對組織架構調整的內部信揭開了混亂的一面。 主要的調整是:原慢病管理中心升級為學科部制,并分為三個部門,三位部門負責人均直接向創始人兼CEO王仕銳匯報;此外,任命了新任首席財務官和首席戰略官;原首席運營官周正被調整為“公司總辦高級顧問“;從副總裁到總監的17項高層任命。 而在2021年初,醫聯內部還出現了一次重大人事變動。醫聯把原負責醫生經紀人的四個部門合并為“地推中心”,并由之前的病種分類劃分改為按地域劃分范圍,還對每個區域冠之以“鐵軍”,意在加快對于醫生資源的搶奪。 但這一調整的同事,加盟醫聯已近3年的執行總裁李悅離開,原醫生經紀人一部負責人王樂剛也一起辭職,隨后二部和三部的負責人都選擇出走。 李悅是醫聯醫生經紀人體系的創建者之一。在醫聯最艱難的2018年,李悅帶領一批人從默沙東加盟醫聯,一手以肝病為原點搭建了“醫生經紀人”體系,并分病種建立了多個慢病領域的 “醫生經紀人”團隊,歸屬于四個部門。 “這兩次調整本身沒有關聯。”一位連續經歷了兩次調整的高層告訴新浪科技。但這兩次調整是醫聯在過去一年時間里過山車式發展的真實寫照。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新浪科技,2020年初的時候,醫聯只有大約800人的規模,“后來就到了上市的關口,需要沖規模,就一直增加人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醫聯的員工總數增加到將近3000人。 “但后來,春節前后一段時間,陸陸續續減員到剩下大約2000人,隨后又要裁員,要再減1000人。”該知情人士告訴新浪科技,從這個情況來看,過去一年時間醫聯的人力資源部門主要就是做了兩件事——招聘和裁員。 ![]() 持續裁員一事也得到了諸多內部員工的證實。2021年五一假期上班第一天,一位醫聯現員工告訴新浪科技,公司正在持續裁員,剛上班就遇到對面的同事正在收拾工位的東西,因為他已經被告知裁員了。 更早之前,2021年1月,一些年前離開而不滿的員工聚集在醫聯的上海與廣州辦公地點門前,拉起抗議橫幅,控訴醫聯“年前變相裁員,聯動仲裁”、“醫聯無良企業,坑害員工”、“行賄醫生,聯名舉報”等標語。 前述知情人士告訴新浪科技,實際上2021年1月的并非裁員,但在組織架構調整后,管理層希望再繼續沖一沖規模,就提高了業績考核指標,很多人覺得完不成,就陸陸續續“鬧”起來了。但4月的這一輪,內確實是非常突然的裁員——內部認為是考慮到上市,如果沖規模不成,那就壓縮成本保證毛利。 “如果說李悅和其下屬的核心員工離職,還屬于組織架構調整后高管層面的主動調整,那目前許多高管是完全被動。”一位接近管理層的知情人士告訴新浪科技,當時管理層計劃想讓李悅擔任顧問角色,但遭到后者的拒絕,這也加速了他的離職過程。如今,這一情況在原首席運營官周正身上重現。 “周正原來很大一部分工作職責交由新任首席戰略官負責,可能他和管理層正在談離職的事情,主要是權益的重新分配上。”該知情人士告訴新浪科技,在周正的背后,則是有大約三分之二的中高層(主要是總監和副總裁)被削減或者降級。 這也是4月組織架構調整的手段之一,即通過組建控股公司的方式重新調整中高層的職級,達到削減的目的。 比如,原本分別負責財務、品牌公關的唐寅、劉哲,新的頭銜已經從副總裁變成“部門總經理”。于鶯原本負責的醫學部變為了全科中心,職級被定為L4,且各自向孫銳、穆亦飛和陳俊生匯報。調整前,這三個崗位原來都是直接向公司CEO王仕銳匯報。這也意味著,調整后三人都實際上降級了。 據新浪科技了解,原來分管HR工作、向王仕銳匯報的副總裁謝曉茁已經從醫聯離職。根據調整的內部信,王仕銳新任了一名HR及行政中心總監,向首席戰略官穆亦飛匯報。“接替謝曉茁的人是老醫聯人,還曾因為離職和公司鬧得不愉快,這一次突然回來且接替重要的崗位,也令人費解。”一位內部人士告訴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從醫聯多位內部人士及中高層了解到,醫聯過去這一年的過山車式經歷,與上市計劃是息息相關的,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后,踩準了風口的在線醫療又受到關注,醫聯一直都有上市的計劃。“之前說是6月,現在就不清楚了。”他們認為,當前的裁員對于醫聯上市來說是一個隱患,可能會拖延上市進程。 “很多離開中高層當前還在和醫聯談,主要是期權的問題;另外,已經有一部分人開始采取法律行動。不少被裁掉的員工也正在打算集體申請仲裁。”前述接近管理層的知情人士說。此前,醫聯沒有向新浪科技確認上市一事,對于裁員的信息,暫時也未有回應。 在線醫療的風口與上市潮 2020年,站上風口的在線醫療和在線教育一樣,也迎來了融資大年。網經社統計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的在線醫療創業公司融資總額超過了107.3億元。但這其中不包括曾經受到紅杉中國、騰訊和云鋒基金等明星資本青睞的醫聯。 根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2020年中國互聯網醫療融資數據榜》,2020年中國互聯網醫療領域共有21家平臺獲得融資,包括丁香園、微脈、微醫、京東健康、妙手醫生、春雨醫等知名平臺,融資總額超107.3億元。 其中,最高的兩筆融資額分別是2020年8月京東健康獲得來自高瓴的8.3億美元B輪融資以及丁香園在12月公布的5億美元融資。其中,投資了丁香園的騰訊,曾經也是醫聯的投資方之一。 天眼查顯示,從2014年成立之后到2019年,醫聯累計獲得六輪融資。2018年,醫聯獲得D輪融資10億元,估值超過10億美元,成為獨角獸企業。在醫聯的背后,站著騰訊、云鋒基金、紅杉資本中國、華興資本、招銀國際、中投等明星資本。 雖然在2020年的在線醫療融資大潮中沒有醫聯的身影,但不意味著醫聯就沒有大手筆。2021年初,醫聯完成了與企鵝杏仁的合并,后者隨后宣布更為名未來醫生綜合醫療服務集團(以下稱未來醫生),醫聯創始人兼CEO擔任未來醫生的CEO。企鵝杏仁由原騰訊旗下企鵝醫生與杏仁醫生在2018年8月合并組建。此次合并,在醫聯內部外部都被認為是加快上市的信號。 “經過2020年,當下疫情被控制后,2021年可能就是在線醫療上市的最后窗口期。”包括一位醫聯的高層以及其他平臺的從業者均告訴新浪科技,多家在線醫療平臺均有年內上市的計劃,最遲會在2022年上市。 另外一家騰訊系在線醫療平臺微醫已經在4月初提交港股上市申請,審計報告顯示其在過去三年分別虧損40.52億元、19.37億元、19.14億元,三年累計虧損超79億元。此前,醫脈通也在3月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上市申請。妙手醫生運營方圓心科技也計劃在年內上市。 一方面,在線醫療依然在不斷獲取來自政策支持和疫情后恢復的紅利;另外一方面,包括微醫在內的許多平臺依然面臨模式單一、持續虧損的局面,醫聯在過去的一年里則在規模和利潤的平衡中陷入招聘和裁員的惡性循環。 經歷過高光時刻和低谷的在線醫療,能否抓住這一輪風口最后的窗口期,目前還只能等待時間給出答案。但從目前來看,現在迎來2014年后第二春的在線醫療,并沒有變得更好。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