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半佛仙人 1 這兩年關于外賣行業傭金的話題算是一個月經談,幾乎到處都是商戶對外賣平臺的血淚控訴,各種賬算下來,一個個都是馬上要被外賣平臺逼死的樣子,于是關于平臺抬價的批判和降傭的呼聲就沒有停過。 事情到這里,其實不意外,按照道理,外賣平臺應該裝死對不對? 但魔幻的是,我們還能看到大量外賣平臺跳出來哭窮的事情。 我雖然隔三差五跳出來嘲諷外賣平臺,聲援快遞員,但我對外賣商家沒有啥好感,別管平臺還是商家,本質都是收錢的人,消費者作為出錢的人,對收錢人產生共情是很傻的一件事情。 我出錢,你提供服務,你覺得不行要么改價格改到你滿意,要么別做了,其他東西都是廢話。 而且外賣產品的內容和堂食是有差距的,但是價格并沒有差多少(外賣有滿減,但是商家也會改價改起送金額),商家在這里面是有自主操作空間的,這東西是現實存在的吧? 這兩天粥店的新聞大家也看了吧? 消費者要搞清楚自己站在哪一邊。 現在這個事情就特別有趣,平臺哭窮,用戶嫌貴,商家埋怨傭金太高,外賣小哥抱怨沒賺到錢,這就是外賣行業的整體狀況,那么問題來了,錢呢?錢都哪去了? 我開過店,開垮過店,現在還投資了幾家飯店,有做堂客為主的,也有專注做外賣的,這個問題我還真有點經驗。 先說一個很簡單的道理,開店最大的成本是什么?是外賣抽傭嗎? 并不是。 開店的第一大頭永遠是房租,房租是橫貫在所有人頭上的最大成本。 注意,是所有人,包括商家,平臺,消費者,騎手,每個人的頭上。 讓一家店如果撐不過3個月的罪魁禍首,是高額的房租。 并且房租不僅是高額的,還是剛性支出,不可回避。 什么意思? 外賣會抽傭對吧?抽傭的前提是什么? 是你有生意,并且這個生意是通過外賣平臺成交的。 你沒有生意,外賣不抽傭。 你有生意,但是堂食,外賣不抽傭。 準確的說,是你已有的GMV中與外賣平臺有關的部分,存在外賣抽傭。 外賣抽傭叫做彈性支出。 但是房租不一樣,別管你今天是不是還在裝修,別管你今天開不開店,別管你今天有沒有生意,別管你生意怎么樣,房租都是照收的。 另外為啥很多新店都是3個月倒閉? 因為很多房租是押一付三,第一個周期3個月結束后發現過不下去了,抓緊跑路。 店家倒閉的根本原因是外賣抽傭嗎? 不, 拋開商家自身經營不提,單從成本來看,罪魁禍首(注意,這里說的是罪魁禍首)并不是外賣平臺,而是高昂的房租為代表的剛性支出。 生意不好不用給外賣錢,但該給剛性支出的錢一分都不能少。 如果外賣平臺殺死店家這個邏輯成立,那是不是我們這些用了紅包的消費者和送餐的騎手都是幫兇? 對不起,我是不是不該下單? 開玩笑呢? 2 當我們確認罪魁禍首是房租之后,再繼續看店家的成本。 除了房租成本外,店鋪還有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食材損耗也算進去),運營成本(水電以及工商消防等),流量成本(外賣抽傭和買流量的費用都算在這里面,堂食無外賣抽傭)。 好了,外賣平臺有沒有吸干商家的血,其實很簡單。 關注3個數字就好。 1個是商家的毛利率,商家賺不賺錢。 1個是外賣的抽傭率,外賣抽傭數字是否合理。 1個是外賣平臺的成本,外賣是否靠抽傭發財。 如果商家本身毛利不高,且所有毛利都被外賣抽走了,且外賣平臺瘋狂發財,那么當然可以說是外賣吸血。 我們先說飯店的毛利,一家飯店,如果沒有60%的毛利(單指食材和售價的差異,這里說的是毛利),基本上就不用開店了,業務模式就有問題,這個屬于行業常識了,大家應該沒有什么疑惑,實際上很多飯店都可以做到毛利70以上,如果是那種專門針對外賣的門店,80的毛利也不是沒有,我投的外賣店,都是70以上的毛利,半成類速食(例如炸雞or日料小菜)就是這種模式。 當然,毛利和凈利之間還差了很多,畢竟還有其他成本。 那么問題來了,外賣平臺的抽傭是多少? 目前業內平均在20%左右。 20%的GMV抽傭高不高? 先說國外。 不管是美國的GrubHub、Uber Eats還是英國的Deliveroo,傭金率都要超過30%,GrubHub的傭金中超過20%是配送費,12.5%是傭金,還要額外收四檔的推廣費,總體傭金超過40%。 當然國外人工貴,而國內由于大的外賣平臺就那兩家,大家數字都差不多,看不出差異,比較外賣平臺之間沒啥說服力了,就直接按照信息中介的業務模式來橫向比較不同行業。 3 第一個行業,手機or手游行業。 先說手機,蘋果稅30%,大家知道的吧,所有經過蘋果充值的東西(不止是游戲),都有30%的蘋果稅,就連秀場主播求打賞都求大家不要用IOS充。 再看手游渠道抽成,丁老師就公開diss過國內的安卓渠道抽成,聲稱國內安卓渠道高達50%的傭金抽成非常不健康,完全不給軟件開發者活路,但哪怕對比起來好一點的海外平臺,蘋果商店抽成也高達30%。 這是抽成,然后看成本。 作為分發平臺,這些渠道本身是不負責服務器運營成本的,蘋果和安卓可不負責你三方應用的服務器,這些抽成全部都是宣傳和引流的費用。 正常的商業模式是宣傳效果決定轉化率,應該是渠道越好就能換來更多的流水,手游渠道的分成方法卻反過來了,是游戲越好就不得不給渠道更多的錢。 渠道基本都是利潤。 第二個行業,商業中介平臺,含線下超市,電商,直播電商,嚴格來說,外賣平臺也可以歸類其中。 對平臺來說,真正撈錢的地方往往不出在傭金上,資本只喜歡旱澇保收。 這種旱澇保收的操作大家其實都見過,就是所謂的坑位費。 大型商超,產品會收一筆入場費,還有各種亂七八糟的費用,大型連鎖超市的收費類目可以到三十項以上,堆頭費,活動場地費等等等數不勝數,有的超市還走代賣模式,你的GMV也要被抽傭,快消品的毛利也是60%以上,但大頭都給了渠道。 直播電商,坑位費從數千到數十萬不等,傭金比例在15%到60%之間,很多智商稅產品的傭金都是50%起,例如各種保健品。 微信電商or代發貨,傭金比例在15%到50%之間,看產品。 為什么我知道?因為帶著這種需求找我的商家排著隊。 平臺電商,傭金5%到10%,額外附加保證金和年費,還有各種附加服務的費用,以及付費推廣的費用,只要你有錢,你有一萬種方法被收錢。 電商平臺的核心收入是廣告而非賣貨,這個屬于業內人盡皆知的常識,其實多看幾份財報也能看得很清楚。 然后是成本,商業平臺是有成本投入的,線上平臺往往是流量費用(他們也要買流量)和技術人員工資,線下要加一個租金,你看,租金又出來了。 但是比起收入,他們的成本其實還是低,我就不說具體公司了,毛利財報都有,平均在40%到60%之間。 再加一個行業,網約車。 網約車平臺一般抽傭在15%到25%之間,平臺成本主要是技術成本和經營成本,由于國內上市的網約車公司太少,毛利很難有一個直觀的數字,但成本是相對清晰的。 好了,我們橫向看了3個行業,這三個行業的特點是什么? 要么成本極低,要么有流量與利潤正相關,要么有規模效應攤薄成本,其抽傭都是不低于外賣的,有些智商稅產品更是遠高于外賣。 現在我們看外賣平臺的抽傭和成本。 4 橫向看完行業,外賣20%的抽傭是不是看起來正常多了? 但外賣平臺和他們其實不一樣,外賣平臺的成本要比他們都高。 其他行業抽傭的時候,傭金就是傭金,有成本,但是成本可以被規模攤平。 但外賣不一樣。 外賣平臺收到的傭金里,多了一個【配送端】的成本, 每一單,都要給配送員錢,由配送員送上門。 1單就是一筆,10單就是10筆,100單就是100筆,這筆錢,是硬成本,沒法被規模攤平,不是說你一個外賣員第二單半價的。 這筆錢是依照不同的時間段(熱門or冷門,與運力有關),單筆在4到10元之間。 這就導致它賺錢的部分和花錢的部分是一體的,規模效應不能達到攤薄的成本的質變界限,而是會無限趨向正相關。 甚至可能在一些單子上,外賣平臺是賠錢的。
本文最后更新于 2021-3-18 19:06,某些文章具有時效性,若有錯誤或已失效,請在網站留言或聯系站長:17tui@17tui.com
·END·
站長網微信號:w17tui,關注站長、創業、關注互聯網人 - 互聯網創業者營銷服務中心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