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多時的五六千家到目前僅15家,全國在運營P2P網絡借貸(簡稱“網貸”)機構數量不斷下降。監管部門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網貸機構數量、參與人數、借貸規模已連續26個月下降,與2019年初相比,借貸余額下降了84%,出借人下降了88%,借款人下降了73%。 在業內人士看來,從行業角度來說,“三降”,即出借人人數、業務規模、借款人人數已取得明顯成效,但具體到剩余運營機構上,情況仍比較復雜。此外,對停業機構存量業務的處置任務依然艱巨,有退而不清、退而難清的問題存在。 對于網貸投資者來說,應如何看待當前及下一階段形勢?業內專家認為,投資者要對形勢有所準備,除了要合法維權,還要調整好心態。 “目前,一些網貸機構存量風險較大,良性退出難度較大。”在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看來,一方面,監管部門要加大工作力度,鞏固清退成果;另一方面,投資者也要對兌付工作有合理預期。“投資者不要對網貸機構抱有幻想。” 事實上,在銀保監會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銀保監會普惠金融部副主任馮燕明確表示,各地區各部門要將處置存量風險作為后續較長時間內核心工作來抓,每家機構的處置責任要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制定明確時間表與路線圖。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表示:“對債權人與債務人的保護要適度平衡。”根據人民銀行等10部門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個體網絡借貸平臺上發生的直接借貸行為屬于民間借貸范疇,受合同法、民法通則等法律法規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范。規范網貸機構上的借貸關系是一種民事關系,應平等對待。在談及下一步工作重點時,馮燕也表示,征信部門將與各地進一步加強配合,加快推進網貸信用信息納入征信系統進程,完善失信借款人聯合懲戒機制。 “對監管層來說,應加強金融教育與新產品風險提示,構建良性市場規則和預期。”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表示,投資者要加強學習,保持理性投資心態,牢牢樹立“理財有風險、投資須謹慎”理念。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