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譚倫/記者/張靖超/北京報道 距離中國5G商用已一年有余,除網絡部署進展外,最受關注的當屬5G應用的落地。 在近日舉行的“2020線上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韓夏透露,截至目前,我國基礎電信企業已建成5G基站超過50萬個、5G終端連接數已突破1億。同時,《中國經營報》記者在會上了解到,目前我國5G用戶超過1.1億,2020年底5G基站也將超過60萬個,覆蓋全國地級以上城市。 快速增長的基礎設施為5G應用創新提供了強勁的動力與市場前景。據韓夏介紹,目前,5G已在港口、機械、汽車、鋼鐵、礦業和能源等行業和領域的應用領先發展,在工業互聯網、車聯網、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的應用正加速推進。而據中國信通院測算,未來5年在投資方面,運營商將投資5G建設超過1.7萬億元,并帶動垂直行業網絡和設備投資4700億元。 此前發布的三大運營商2020年中報顯示,在凈利潤方面,除了“增收減支”的中國聯通增速達10.9%外,占據半壁以上份額的中國移動下跌0.5%,中國電信則只增長0.3%,顯然,運營商正面臨新一輪的增長挑戰。面對挑戰,借助5G商用尤其是5G在垂直應用領域的業務,在非個人市場的B端市場中尋找新增長點,成為運營商的突破口。 “5G最終還是會拓展到滿足產業需求,長遠來看,產業應用的回報收益預計大于面向消費的應用。”中國工程院鄔賀銓院士此前公開表示,5G最終的增長也需要依靠行業應用來拉動。 工業互聯網進展最快 而在時下眾多的5G應用中,工業互聯網已成為5G應用范圍最廣、解決方案最成熟、價值提升最顯著的領域之一。中國信通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規模已達到2.13萬億元,同比增長47.3%。預計2025年,這一數字將突破5萬億元。 在日前實地走訪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的“5G+智慧工廠”項目過程中,記者看到,在5G天車遠程操控、5G加渣機械臂、5G視頻高清回傳、5G AR工業應用等一系列煉鋼環節,通過5G的大帶寬、低時延特性,該鋼廠逐步實現了煉鋼場景的操作集中化、設備運行自動化、高危崗位無人化,降低了運營成本。據該鋼廠負責人告訴記者,5G的引入令鋼廠降低了30%的人力成本,生產效率提高了20%以上。 對此,參與了該項目的中國移動技術人員向記者指出,5G在工業制造行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廠區或車間的傳感器網絡及信息的實時傳輸,主要用于對工廠設備、工業機器人的預見性維護,云智能機器人的遠程集中控制,利用高清視頻或現場傳感器進行反饋等環節,通過多系統協同,進而成為工業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的重要技術手段。 《2020中國5G經濟報告》指出,當前中國制造業發展面臨勞動力成本上升、高端制造能力不足等挑戰,十年內城鎮單位就業平均工資增長了2.85 倍,勞動力成本上升,同時由于制造能力不足、創新能力欠缺,在高端領域缺乏競爭力。 此外,據記者了解,近年來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皆低于79%,屬于國際認定的“產能過剩”范疇。因此,工業企業亟須通過工業互聯網降低成本、優化生產工藝、安全生產、污染控制和個性化制造,最終實現提質增效。 相關信息顯示,自從2019年我國正式商用5G后,全國共有近20個省份對5G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發展進行了政策和資金支持。2020年,工信部發布《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通知》和《關于推動5G加快發展的通知》,再次強調推動“5G+工業互聯網” 發展。 截至目前,我國工業互聯網標識注冊總量突破55億,工業互聯網平臺接入工業設施達到4000多萬臺,平均工業APP數量超過3500個。隨著“新基建”將工業互聯網定為七大板塊之一,業內普遍認為,其將成為“5G+”最快落地商用的領域之一。 安全體系亟待建立 雖然發展B端應用市場是5G時代運營商的重點突破領域,但擺在運營商眼前的挑戰卻與機會同等巨大,其中,安全風險成為行業用戶最為擔憂的問題。 據記者了解,由于企業數據多屬于商業機密,因此企業在搭建無線網絡時,往往會出于對數據隱私的安全性考量,而優先搭建安全性更高的專網,進入5G時代后,垂直領域開始越來越多引入專網。尤其是在工業生產控制、軌道交通控制、實時遠程醫療等領域,對5G的安全予以了更高的期望與剛需。 一位運營商人士告訴記者,雖然5G專網為企業提供了嚴格的數據保密手段,同時也增加了多道安全認證手段,但我國目前對5G系統本身以及與行業結合的安全測評還沒形成統一規范,這需要運營商、設備商、廠家共同推動實現。 以工業互聯網為例,中國科學院院士尹浩日前便在有關會議上直指,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安全可靠互聯互通,是工業界亟須解決的挑戰之一。 對此,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在日前表示,必須打造5G安全保障體系,為產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一方面,應加強基礎設施安全保障。建立5G關鍵設備檢測認證等網絡基礎設施安全保障機制,開展5G安全檢測,建設網絡安全態勢感知、威脅治理、事件處置、追蹤溯源的安全防護體系。 同時,要強化數據安全保護。“圍繞5G典型應用場景,建立網絡數據安全管理制度與標準規范,加快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環節數據安全技術監管能力。”王志勤指出。 此外,王志勤認為,需要培育安全產業和治理生態。培育5G網絡安全產業生態,應積極創新5G安全治理模式,推動建設多主體參與、多部門聯動、多行業協同的安全治理機制。 “只有把安全性真正滲透到行業核心領域,讓行業用戶放心使用,行業的大規模應用才有可能出現。”上述運營商人士告訴記者。 不能照搬4G經驗 而在安全挑戰外,業內普遍認為,運營商自身也需要對于新的業務模式所帶來的轉型進行適應。 “一方面你需要有自己的技術力量,比如人家有一個需求,你得有人去寫代碼,有人去做開發。”Strategy Analytics無線運營商戰略高級分析師楊光向記者表示,行業用戶的定制化需求比較高,而在傳統上運營商習慣于將這些細分需求交給第三方廠商做,但那樣速度很慢,因此,為了滿足企業需求,就得加大服務團隊的規模以及響應速度。 同時,據記者從一些制造企業處獲悉,在變身“5G+”的過程前,智能化改造也同樣需要投入,但在企業看不清回收投資的商業模式的情況下,企業并不愿意為此買單,如何收回 5G 網絡前期服務投資成為擺在運營商面前極為現實的問題。對此,楊光認為,運營商和產業鏈需要深入思考5G帶來的服務提升和商業模式的創新。 電信分析師付亮此前也告訴記者,涉足行業應用市場,運營商也需要進一步轉變自身的角色,開創新的運維服務模式。否則在現有模式下,運營商是無法與互聯網廠商競爭和抗衡的。 此外,在推廣方式上,多位行業人士也認為,很難在 5G 誕生之初就找到一個普適各行業的解決方案,因此運營商應采取不同于4G初期規模化鋪開的模式,而是走“先易后難”的市場拓展戰略,面向對 5G接受度較高的相關行業,制定一個基礎版本方案,形成單點解決方案, 再采用全面鋪開的方式,最后推向全行業。 雖然挑戰重重,但業內普遍認同,2020年是5G應用滲透的關鍵期,運營商應抓住此機遇對ARPU值的增長點進行重構,在白熱化的競爭中獲得營收的回升和增長。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