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標題:互聯網貸款圈炸鍋!最高法將重劃民間借貸利率“紅線”,行業將走向兩極分化? 記者| 苗藝偉 近一周以來,最高法等部門稱將大幅降低民間貸款利率的消息,成為互聯網貸款行業最熱門的話題。 “降低貸款利率是公司生死攸關的問題,不敢想象真降了會怎么辦。” 一位參加有關利率問題討論的大型上市金融科技公司高管向界面新聞表示。 最高法將重劃民間借貸利率“紅線” 7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聯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共同發布《關于為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該《意見》指出,最高法將抓緊修改完善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司法解釋,大幅度降低民間借貸利率的司法保護上限。 與此同時,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民一庭庭長鄭學林在當天的發布會上也表示,降低民間借貸利率保護上限對于紓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以及從源頭上防止“套路貸”“虛假貸”具有積極意義,也是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消息發出當日就在資本市場上反應劇烈。 7月22日,美國上市的金融科技公司360金融一度大跌17.3%,創下逾一年來最大盤中跌幅,觸及9天低位14美元。樂信金融一度下跌19.3%,創下近半年最大跌幅,觸及近兩個月低點8.59美元。 此前,中國民間貸款利率一直使用的是24%和36%兩條司法紅線。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此司法解釋規定:“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4倍LPR是否可行? 實際上,當下最熱的互聯網貸款產品年利率大致分為三檔: 第一,是以螞蟻集團旗下花唄、借唄,京東金融的白條、金條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巨頭為代表。這些產品的年利率區間在14%~18%之間,最高不會超過24%。此外,小米金融、美團金融等多個科技巨頭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也對優質用戶提供較低的貸款利率,但授信額度目前還較為有限。 第二,是以360金融、樂信、趣店、玖富等美股知名上市金融科技公司為代表,借款年利率大多則在18%~36%之間,基本符合現存法律規定。 第三,則是不少經常改頭換面的無資質貸款平臺,明示利率在24%以上,但仍然存在著利用提前收取砍頭息,搭售各種服務包的違規行為,再次計算后,年利率幾乎普遍高于36%。 此前,有消息人士稱,中國最高法院將修改司法解釋,可能將民間借貸利率的合法上限從目前的24%降低到不超過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四倍的水平。根據今年7月央行發布的數據:1年期LPR是3.85%,4倍LPR則是15.4%,只有極少數金融科技巨頭公司的優質用戶才能達到這樣的借款利率水平。 貸款端利率往往與一家消費金融公司的融資成本、運營成本、風控等多種因素有關,但從公開的融資成本數據來看,只有極少數頭部公司才能在約15%的貸款利率實現盈利。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以螞蟻集團旗下的消費貸款產品ABS類融資成本幾乎在2%~5%左右,與頭部持牌消金公司通過ABS 融資成本相當;360金融的ABS 發行利率稍高,處于4%~7%之間;但也有不少貸款公司的融資成本相當高,例如,港股上市的維信金科近期發行的美元債融資成本高達11%。 行業走向兩級分化? 一位熟悉互聯網貸款行業的資深律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如果真的按照4倍LPR計算,大量非頭部玩家要被擠壓出市場,很有可能走向 “兩極分化”。利率下探的直接影響肯定是原本借不到錢的更難借到錢。 一位來自互聯網銀行的高管則表示,參考LPR的4倍,擔心金融領域形成馬太效應,金融機構對優質客群的競爭加劇,非優質客群因為成本較高,需求會由地下錢莊承接,小微企業由于融資渠道少,所以融資難難以解決。 在近日一場關于利率問題討論的閉門會議上,一位接近監管層的人士表示,民間借貸信貸的性價比提高依托于科技進步,利率下降程度是要靠市場競爭,此次之所以對民間借貸交易進行限制,是因為一直以來借貸雙方的市場地位的不平等,需要糾正這個缺陷;對金融機構來說,在貸款利率方面要更加考慮自己承擔的社會責任,最終監管政策的出臺將會充分考慮各方面訴求。 實際上,近十多年來,屬于民間借貸的網絡小貸、P2P網貸,以及民間機構和金融機構共同參與的聯合貸款、助貸等均存在多重監管漏洞,貸款供給存在著魚龍混雜的局面,其中,民間借貸利率以砍頭息、計算方式不規范、搭售等多種形式突破法律限制,擾亂民間貸款秩序的現象頗為突出。 一位互聯網貸款行業的資深高管表示,民間貸款市場秩序不能僅僅通過限制利率上限的方式解決,多層次的金融需求一直存在的,壓制需求則會導致社會不公,進而出現更多的地下交易,監管應該是創造一個清明有序的借貸市場環境,應該大力建設征信體系和小額信貸簡易司法程序,同時嚴厲打擊不守誠信的惡意逃廢債份子,提高老賴壞賬成本,改變好人補貼壞人的成本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