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商家都知道,用戶的“消費習慣”是多么重要,而又多么難以改變。為什么網約車、共享單車等新事物剛出現時,資本方會花那么大代價進行補貼?就是為了培養用戶的全新消費習慣。然而從實際效果看,這樣的“燒錢”培養法,只能說仍是一種賭博。 線上買菜也一樣。據業內人士測算,只要用戶完成3單購買后,就會實現非常穩健的留存率。但要讓一個原本習慣去樓下菜市場、家門口超市買菜的用戶,愿意在平臺上完成3次訂單并形成消費習慣,原本是很漫長且充滿不確定性的。可疫情防控及相應的社區封閉管理措施,大大縮短了這一進程。一夜之間,幾乎所有中國大城市的居民,都對“線上買菜”這種新消費習慣亮起了綠燈。對于生鮮電商行業來說,比起暫時的訂單暴漲,這才是意義更為深遠的影響。 機遇是擺在面前了,要想抓住機遇,必須先克服機遇帶來的挑戰。從消費者角度說,這個挑戰是如何把新鮮、安全且平價的蔬菜快速送到用戶手上。從平臺角度說,這個挑戰意味著供應鏈建設、運營模式以及成本管控。 供應鏈方面,疫情對平臺最基本的考驗就是:如果你純靠批發商供菜,一旦他們也拿不到菜了,你怎么辦?此次防疫期間,供貨充足的往往是那些有原產地直采渠道的平臺。減少中間環節、將供應鏈扁平化,將大大增加平臺對供應鏈的掌控力。即便當原產地供應受到影響時,其團隊憑借豐富的經驗,也可快速完成新產地的開拓和對接。 同時,要保證蔬菜的新鮮、安全,就必須建立高效的冷鏈物流體系,以及嚴格的質量檢測環節。更重要的是,這些環節必須讓消費者看得見。這方面盒馬走在了前頭,用戶通過“盒馬食品安全追溯平臺”,某些菜品的采摘包裝日期、出廠檢測、運輸車號、車廂溫度等圖文信息都可查看。線上買菜,意味著用戶跳過了實物挑選環節。而對于那些“沒親自挑揀就不放心”的用戶來說,未來誰能做好供應鏈的標準化、透明化,誰或許就能贏得他們的青睞。 運營方面,各大生鮮平臺的競爭,某種意義上也是不同模式的競爭。以京東到家為代表的第三方服務平臺模式,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前店后倉”模式,以每日優鮮為代表的“前置倉”模式……在疫情的考驗下,各種模式的利弊都被放大顯現出來。第三方平臺無法整合用戶需求,如果白菜在A商鋪便宜,而土豆在B商鋪便宜,用戶只能分別下兩單,增加消費成本。前店后倉模式由于要兼顧線下線上兩個庫存,因此在運營初期也出現了線上貨物已售罄、請用戶線下到店消費的情況。而專注于線上需求的前置倉模式,雖然在防疫期間可以充分揚長避短,但疫情過去后仍將面臨高成本、高損耗的挑戰。 生鮮平臺的運營模式不是一成不變,面對疫情提出的挑戰,大家也在彼此借鑒,靈活調整。從一開始全行業普遍的缺貨少人,到如今逐漸貨物供應充足、配送準時到達,生鮮電商基本承受住了疫情的考驗。而隨著用戶體驗大幅回升,疫情過后依然愿意線上買菜的用戶勢必越來越多。生鮮電商能否在2020年迎來一個大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文/韓維正) |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圖片均來自用戶投稿和網絡收集,旨在傳播知識,文章和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僅供學習與參考,請勿用于商業用途,如果損害了您的權利,請聯系我們及時修正或刪除。謝謝!
始終以前瞻性的眼光聚焦站長、創業、互聯網等領域,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互聯網資訊,幫助站長轉型升級,為互聯網創業者提供更加優質的創業信息和品牌營銷服務,與站長一起進步!讓互聯網創業者不再孤獨!
掃一掃,關注站長網微信